集团资讯|2024.06.06|阅读量:372
端午习俗:
赛龙舟
扒龙船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扒龙船(舟)历史悠久,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,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,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。"龙舟"一词,最早见于先秦古书《穆天子传》卷五:"天子乘鸟舟、龙舟浮于大沼";《九歌·湘君》中"驾飞龙今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",…"石濑浅浅,飞龙兮翩翩"。学者们认为文中记载的"飞龙"即是龙舟。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,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,再搭棚架保护的。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后,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,水手开始训练,直训练到五月初五参加比赛。
龙船竞渡前,先要请龙、祭神。如广东龙舟,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,祭过神后,安上龙头、龙尾,再准备竞渡;闽、台则往妈祖庙祭拜。在粤闽地区,各种祭祀、纪念之仪式,无非是点香烛,烧纸钱,供以鸡、米、肉、供果、粽子等;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,但在过去,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,多祈求农业丰收、风调雨顺、去邪祟、攘灾异、事事如意,也保佑划船平安;则是"图个吉利",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。中国自古以来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,扒龙船的目的意义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,广东扒龙船有敬龙神与驱邪送瘟的意义。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,也有祭拜屈原的划船仪式流传。
端午食粽
端午节食粽子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做"角黍"、"粽籺"、"筒粽",其由来久远,花样繁多。"艾叶香,香满堂;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;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"--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。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,而端午节吃粽子,古往今来,中国各地都一样。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;到了晋代,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
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蛤蒌、蛋黄等多种馅料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挂艾草与菖蒲
民谚说:"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"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,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; 菖蒲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,所以方士们称它为"水剑",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"蒲剑",可以斩千邪。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插在门口,可使身体健康。
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,针灸里面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,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。每至端午节之际,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"避邪",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,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。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,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,如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曰"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禳毒气。"
饮蒲酒、雄黄、朱砂酒
雄黄也是一种药材,据说能杀百毒。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,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。古语曾说"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"。《荆楚岁时记》:"以菖蒲或镂或屑,以冷酒。"蒲酒味芳香,有爽口之感,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、朱砂等。明冯应京《月令广义》:"五日用朱砂酒,辟邪解毒,用酒染额胸手足心,无会虺蛇(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)之患。又以洒墙壁门窗,以避毒虫。"此俗流传较广。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,饮蒲洒也颇有益。